創面是萬惡之源,是燒傷問題的根源。而燒傷醫生的工作,其實就是為了成功的消滅創面。
大面積燒傷患者入院後,下診斷時,創面的深度至少要比你看到的多寫一個級別,淺二度的要寫成深二度,深二度的要寫成三度。三度的要寫成,呃,還是三度。
這並非是推卸責任 或者搪塞患者,而是實事求是。
因為患者的創面,是會逐漸變化的。對於大面積燒傷患者而言,由於患者病情危重和燒傷休克導致的灌流障礙,患者瘀滯帶的間生態組織幾乎註定不會有好的轉歸。而當這些間生態組織死亡以後,創面深度幾乎都會增加至少一個級別。而本來三度的創面,在具體深度上也會有所增加。
這也是為什麼休克期度過順利的患者後期治療比較簡單,而休克期度過不順利的患者後期治療要困難的多的原因之一。
大面積燒傷創面,在早期主要的處理方法,是磺胺嘧啶銀外塗,暴露、乾燥、成痂。
將現代醫學對燒傷的治療強行貼上「乾性療法」,並將所謂的」濕性療法」作為自己的發明創造與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並列,是很恬不知恥的事情。
創面的保濕,本身是現代燒傷治療方法的一種。對於創面,當干則干,當濕則濕。對於小面積的淺度創面,一般處理時給予油紗等包紮,創造一個濕潤的微環境,以利於創面間生態組織的恢復和創面修復。
但是對於大面積燒傷而言,創面必須暴露,乾燥,成痂。因為在濕潤環境下,患者全身的痂皮會很快溶痂,一旦全身大範圍創面短期內集中溶痂,其產生的各種毒素將對患者的機體造成毀滅性的打擊。呼衰,腎衰,心衰,死亡,這是所謂濕性療法的死亡四部曲,在所謂濕性療法治療的大面積患者中俯拾即是。
只有暴露、乾燥,才能將溶痂的時間儘量後延,即使這樣,也很難超過一個月。而醫生要做的,就是在儘量保痂的同時,有計劃的分期去除痂皮,植皮修復創面。
創面成痂後,乾燥的痂皮對創面是一種暫時性的保護。對乾燥的成痂創面,主要的問題是水分的丟失。創面的蒸發量可以按照每 1% 面積 50 ml 的量來計算(積水潭經驗公式)。
所以休克期過後,患者補液時要補充大量的水分。而鹽的用量要有所限制,一般不超過每天 3000 ml。如果水分補充不足,則可能出現高鈉血症。
休克期過後,至傷後兩周內,也就是傷後 3-14 天,是患者情況穩定的時候。這時候,休克期已經過去,感染還沒有起來,溶痂還沒有開始,病情一般比較平穩,成為燒傷的「黃金時期」。
大面積燒傷的大手術,要在這段穩定的黃金時期進行。分次手術去除痂皮,微粒皮修復創面。
一般經典的安排如下:
傷後第 3 天或 4 天,去除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痂皮,取頭皮做微粒皮植皮,大張異體皮覆蓋。頭皮按照 3% 計算,供受比約為 1:9,
傷後第 8 或 9 天,頭皮可再次取用,去除另外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痂皮,取頭皮做微粒皮植皮,大張異體皮覆蓋。頭皮按照 3% 計算,供受比約為 1:9。
傷後第 13 或 14 天,頭皮可再次取用,去除胸部痂皮植皮。胸部微粒皮存活一般較差,可以按 1:4 或者 1:5 的比例來做。
背部皮膚很厚,一般很難燒出真正的三度創面,一般不切削痂,可等待創面痂,待溶痂後植皮。
至此,黃金時期內,全身大部分創面分覆蓋,已經完成。
第三次手術後一周左右,只要患者情況允許,爭取停用抗生素 3 天左右,以避免嚴重菌群失調和二重感染。
此後,三次手術的異體皮將逐漸溶解脫落,其餘創面的痂皮也將漸漸溶痂。這時候就沒有太大的手術了,主要是一些修修補補。出來一塊創面,就取頭皮補一次。不要讓裸露的肉芽創面面積超過 5%。
小步快跑,充分利用頭皮,不要讓頭皮閒着,每次手術範圍不大。
這樣,一般而言,如果沒有太大的意外,兩月內,殘餘創面面積會壓縮到 5% 以下,患者也就基本脫落了生命危險。
兩天(抗休克),兩周(完成大部分創面切痂植皮),兩月(反覆植皮消滅殘餘創面),這是大面積燒傷治療的經典節奏。像一首美麗的交響曲,優美、流暢、自然。